茂县位于川西北高原岷江上游,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6镇15乡,149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全县总人口11.04万。其中羌族人口10.17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0%,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5%,是全国最大的羌族核心聚居区和羌文化核心区,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6.1万余人。近年来,阿坝州以茂县为主轴,辐射涵盖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黑水部分地区,着力打造“茂县羌绣”劳务品牌,推动汶川地震灾区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收,在全州脱贫攻坚战中,积极贡献“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和“力量”。
羌绣发展背景及历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伴随着灾后重建基本完成,地处地震核心区的茂县,以及汶川、理县等亟需发展富民造血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勤劳朴实的茂、汶、理等县羌族妇女不等不靠,自发组织,拿起手中银针,一针一线刺就希冀美好生活的经纬织锦,而后零星分散式地兜售出去,以此增加家庭收入。羌族妇女刺绣,全靠一辈一辈口授心传、师带徒式的传、帮、带,羌绣的传承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和挑战。阿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羌绣产业发展及带动群众增收情况,州农劳办在系统内以前无人挖掘,全国较少有案例的情况下,组织专家、学者立即开展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以书本的形式把羌绣传统技艺固化下来,2012年,《羌绣》这本非遗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终于问世了,《羌绣》的编印出版、推广引用,为加速推动、传承发展羌绣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震后重生羌绣、八千绣娘了得”,羌绣一度成为地震灾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产业。经过10年浴血奋斗和持续发展,羌绣与苏绣、蜀绣各成一派、竞相争艳,“茂县羌绣”已经成为四川独具一格,助农增收劳务品牌。
大规模实施技能培训
为大力推动羌绣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动助农增收效应,农劳、妇联、工会、团委等部门,依托各部门培训项目、资金等优势资源,大规模、多轮次实施羌绣技能培训,羌绣这朵羌民族绚丽的奇葩在环茂县一带全面开花、争奇斗艳。据统计,近十年时间,阿坝州举办羌绣培训班120余期,免费培训绣娘800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000余人),培训合格率达97%,6000余人经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模式,坚持考试鉴定、优中选优,发现和培养一批羌绣绣娘好苗子,培训羌绣高技能人才500余人。目前,以茂县为主,全州共有羌绣国家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6名、州级传承人50余名。同时,我们坚持高级带中级、中级带初级、初级带群众模式,广泛发动、全力开展“手把手”传承发展羌绣技能行动,省级羌绣传承人、天府工匠、四川技能大师李兴秀帮带绣娘50余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收集整理的羌绣针法、构图布局、色彩搭配等压箱绝活传授给学徒绣娘。积极制定羌绣技能鉴定标准,编写的《羌绣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已上报人社部备案。持续开展羌绣技能大比武,从2011年开始,阿坝州将羌绣纳入到三年举办一次的农民工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制定业内统一、科学合理、突出羌民族文化元素的羌绣作品评分办法和实施细则,邀请工艺大师、羌绣传承人、专家学者担任评委,以羌绣技艺竞赛,激发群众学习传承羌绣热情、搭建技艺交流平台、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通过上述系列举措,有效提高羌绣产业从业人员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力推动了羌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阿坝州立足厚重的古羌文化底蕴,结合“全域全时多元”和“三态三微”旅游发展战略,依托“民族游、文化游”旅游产品,坚持文旅相融,促动发展,秉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茂县羌绣”劳务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积极探索推广“培训机构+绣娘+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基地+绣娘”“帮扶站+帮扶点+绣娘”等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先后成立了羌寨绣庄有限公司、四川兴绣藏羌文化文艺发展有限公司、圆梦羌绣合作社、藏羌服饰合作社等40余家生产经营企业和合作社,以传统手工制作、现代机器流水线生产等方式,集聚发展羌绣工艺品、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等羌绣产品,重点在环茂县一带形成一批羌绣产业集群,羌绣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据统计,羌绣产业每年带动6000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手工制作羌绣产品9万余件,手工制作羌绣从业人员年均增收2500元,流水线生产羌绣产品则达几十万件。部分羌绣产品依托阿坝境内富集的景区、景点和旅游交通要道进行销售,也有部分产品通过网络销售渠道,远销上海、香港、日本、韩国等地。阿坝州内羌民族,绵阳的北川、平武等地羌族同胞日常所需,以及阿坝州各大景区景点民俗文化表演需要,近年来,也大量订购羌族服饰等羌绣产品。兴绣公司作为“茂县羌绣”产业发展“带头人”,在茂县分4个片区建立羌绣加工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回收,带动63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返乡创业大学生、绣娘张居悦回家乡创办羌绣合作社,带动理县妇女居家灵活就业60余人,合作社实现最高年产值200万元。绣娘任康琴、王艳菊分别在茂县、九寨沟带动妇女灵活就业增收均在100人以上。
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
近年来,阿坝州着力打破“酒好不怕巷子深”固化观念和思维定式,积极引导羌绣生产企业、合作社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先后在成都、上海、香港等地开设“一针一线”百家零售体验店5家,实现“羌绣时装表演、现场定制手工绣品、购买精美羌绣产品”一站式服务,在微信、淘宝平台建立线上专营店40余家,在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开设“茂县羌绣”主题馆,实现绣娘与城市消费群的直接互动促销,“羌绣计划”落户成都宽窄巷子,10幅羌绣作品入选中国农民工博物馆,茂县兴绣公司产品荣获“2009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羌山百美图》获得四川省“天府宝岛,太阳神鸟杯”金奖、《羌族蓝大吉祥一》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部分学员优秀绣品在西博会世博会上受到一致好评,在马其顿、德国举办“秀美四川·绣在汶川”文化展,赴美国、加拿大参加史密森尼民俗文化艺术节,积极展示羌绣魅力,推动羌绣走出国门,羌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加强品牌保护
2008年,羌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羌绣将被保护性传承发展。成功申请“汶川羌绣”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进一步增强“(茂县·汶川)羌绣”劳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州农劳办在实施羌绣技能培训过程中,要求培训机构购买《羌绣》培训教材,发给培训学员,做到人手一本,促使学员学得更深、更透、更细、更有效果,几年来,向全州推广应用上万册。向全州1354个村各赠送3套包括《羌绣》在内的非遗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系列丛书(13本),依托农家书屋、农民夜校等载体全力推动群众传承羌绣技艺、弘扬民族文化、实现增收致富。丛书已成功进驻州、省图书馆和阿坝师院、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目前,正努力争取进驻国家图书馆,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羌绣、藏(羌)剪纸在内的藏羌民族非遗职业技能的推广学习和实践运用力度,努力提高丛书的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阿坝州还积极编写出版《羌族服饰制作》《藏织绣》《布贴画》等与羌绣产业相关的非遗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努力形成技能教材基础配套、藏羌传统技艺共同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局面。强化羌绣基地建设发展,凸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和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茂县“兴绣公司”获得阿坝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羌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通过系列举措,全力推动“茂县羌绣”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助农增收,努力使“茂县羌绣”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成为一块“叫得响”的劳务品牌金子招牌。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