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泸州市持续深化职称改革,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化职称评审服务,强化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锻造高质量专技人才队伍。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职称评审体系,大力推动产才协同发展,实现以才兴产、以产育才正向循环。深化职称评审体制机制改革重构职称评审体系,下放评审权至链主企业,为重点产业定制评审体系,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与技能人才贯通发展,形成以制度活力激发人才创造力的“泸州模式”。一是上争高级职称评审试点,逐步实现产业集中区域高级专技人才自主培养。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建筑工程等4个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机械工程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泸州高新区,用活高级职称评审权限,稳步推进试点工作,打造人才评价创新案例,评审高级职称51名,中级职称38名,初级职称22名,带动聚集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二是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加快推进链主企业中初级专技人才自主评价。下放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白酒工程等专业中初级职称评审权至泸天化、泸州老窖等链主企业,指导试点单位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用人单位需求、自身发展规划的职称评审条件,实现链主企业专技人才队伍所评即所需,培养企业所需中级职称320名、初级职称215名。三是扩大职称评审范围,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推动专技人才队伍扩面增量。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新组建纺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各级评审委员会达90个,实现重点领域职称评审专业全覆盖。出台《关于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试行)的通知》,贯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发展通道,工程系列技能人才参评率达40%。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专业技术人才14.4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2.23万人(含正高级职称926人),超额完成“十四五”人才工作规划目标任务。
二、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引育高层次专技人才队伍,不断开拓新兴领域,实现高端引领、智力赋能产业发展。通过打造"国家-省-市"三级专家培育体系和柔性引才双轨机制,构建起覆盖重点产业的智力服务网络,创新帮扶模式,开创专家智力与区域发展深度耦合的协同创新格局。一是专家活动取得新突破。积极承办四川省专家服务基层和博士后服务团等活动,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获批帮扶项目约100个,智力服务专家约200名,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园区,建立了专家与项目长期合作机制,共签订帮扶协议约150份,以集中短期+长期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二是柔性引才打开新局面。在医疗卫生、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入发掘企事业单位“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岗位,出台《泸州市“酒城学者”特聘专家管理办法》,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全市企事业单位获选“天府学者”“酒城学者”特聘专家23名,省市资金支持415万元,引才助力泸天化高性能塑料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产业自主。三是人才选拔再上新台阶。充分挖掘培育国省级专技人才,重点做好副高级职称以上青年人才梯次培养工作。从2002年起连续开展十一批次的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工作,累计选拔342人,发放岗位激励金1200余万元,其中54人获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人获政府特殊津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和技术领军人才。目前,我市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1人。
三、以产业布局为导向强化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加快锻造科创高地,实现科研转化、科创队伍能级跃升。以成渝双城战略为牵引构建立体支撑体系,首创区域先进技术研究院,实现创新要素集成突破,树立川南人才高能级平台建设标杆。一是创新运营升级平台。我市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创建了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覆盖现代医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依托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独立招收权,整合全市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成功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先研院”),首创“先研院+公司+工作站”三位一体运营模式。二是政策加码扶持发展。推出《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集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支持办法》等一揽子支持政策,新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最高补助达70万元,博士后出站留泸工作可获补助20万元、购房补贴25万元,叠加在站补助可达79.4万元,近3年市财政补助2394万元。截至2024年底,全市博士后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61人,已培养出站博士后130名,出站博士后留泸率40%。三是科研成果量效齐升。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确定科技攻关项目,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博士后在站期间获国家专利77项,编写专著30余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基金项目约120项,四川省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8项,攻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国产化等发展难题20个。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4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对接能源化工、医药医疗等项目31个,签订技术项目订单3500万元。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