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和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紧扣时代之势(因时)、扎根地域之需(因地)、激发个体之长(因人),构建起以“三因制宜”为特色的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新生态。
一、因时乘势:筑巢引凤,引才上把握先机
十三五以来,学校抢抓“健康中国”“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人才强校”赋能“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发现、延揽高端人才。以品牌活动引才,在全国同类院校和省属高校中率先打造国际化引才品牌“中医药与生物医药国际青年论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赴境外/海外组织人才招聘会、对接外国专家引智项目等,连续8年“走出去”“引进来”,持续扩大全球“朋友圈”。以学科平台引才,学校成立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院、智能医学学院,建成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实施“人才引育伯乐奖”,以平台引才、以才引才、以会引才吸引了一批世界名校的优秀青年来校工作。
二、因地创制:厚植沃土,育才上突出特色
“人才聚,事业兴”。坚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理念,构建起全方位赋能、全链条提速的“人才动车”体系。党管人才领航成长,成立“青年教师成长领航工作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团结关怀。落实党委联系青年人才制度,开展“我与书记有约”“校长面对面”等活动,精准服务帮助青年人才解决发展难题。全方位赋能发展,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青蓝工程”、中医传承能力培养“薪火工程”、全球胜任力培养“师资国际化提升工程”,从教学能力、传承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全方位培养青年人才。全链条畅通路径,运行“菁英博士后培育计划”“青年科学家储备计划”“杏林学科人才支持计划”“1313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等,创新博士后多岗位设置,支持优秀博士后转为师资,遴选特别优秀者进入青年科学家储备计划,建立了从学术青椒到领军人才、教学新秀到教学名师的全链条贯通培养路径;以本阶段的结点评价作为下一阶段的评价起点,给予持续的长周期支持。
三、因人施策:多维协同,评用上破立并重
校准标尺,建立以创新能力、贡献、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中医药人才特色评价指标。对中医基础学科人才,立足中医药人才特有的成长规律,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力、转化力和文化传承力。把学术专著编撰、古籍书目整理、文献数据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综合运用经典理论考核、小同行评审等方式发现和评价人才。对重点潜质青年人才施以“一人一策”,自选政策、自定目标,项目“赛马制”“揭榜挂帅制”支持青年人才科学研究“挑大梁”。灵活给予高聘职称、增列导师、事业编制等支持措施,推行年薪制、成果奖励制、长周期评价、标志性成果评价等。建立学科-团队-人才协同评价体系,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三大学科群为核心组建交叉创新团队,以高质量研究和高水平成果为导向,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团队为单位,开展长周期、整体性评价;对青年科研人才,推行聘期评价,减少考核频次,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突破开展评价;对技术支撑人员,重点评价在技术升级和服务方面的实际贡献。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