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聚焦社区群众“就业远、工资低、顾家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打造社区“微工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精准匹配岗位、优化服务保障,破解群众“家门口”就业难题。截至目前,全市打造社区“微工厂”78家,成功帮助1.2万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月人均增收2400余元,探索出了一条以社区为载体、促进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增收的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
达州市将社区“微工厂”作为保障改善民生、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立足社区实际、落脚就业增收,全力打造“微而精”的就业新载体。
(一)多方资源“精打细算”,打造“家门口”的就业车间。一是闲置资源高效复用。联动工会、妇联等制定社区“微工厂”建设方案,明确安全标准、设施配套和服务标准。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边角闲置仓库厂房等场地资源,按照“车间务工+家庭做工”“企业+车间+农户”要求,进行规范化改造与功能提升,标准化打造能容纳30人以上的社区“微工厂”。二是产业链条精准嵌入。与安康米小点、永安美景服装等用工需求大、便于分散用工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服装加工、电子元件组装等轻产业链嵌入社区,满足群众“家门口”就业需要。三是充实力量协同赋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户外零工等行业党委桥梁纽带作用,动员社区、基层党组织“网格”力量,上门摸排就业、培训等需求。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一厂一策”定制用工方案、培训计划。
(二)岗位匹配“精益求精”,拓展“多渠道”就业空间。一是归集岗位需求。联动就业专员和社区网格力量,入户摸排“宝妈”、大龄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需求,同步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分类建立岗位需求、劳动力供给“两张清单”。二是建立派单机制。建立“企业下单—平台派单—微工厂接单”的订单分拨机制,依托“蜀我·会找活”数智平台184家劳务专合社,将订单分发至社区“微工厂”。社区广告牌实时更新订单、岗位,把回家能操作、设备要求不高的订单交给群众居家操作、按件计酬。三是推介就业岗位。发挥“达州人社”微信公众号岗位推介、政策宣传作用,每日推送就业岗位、定期发布就业政策。依托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匹配群众技能与企业需求,采取“车间集中务工”“居家灵活代工”等灵活用工模式,促进多渠道群众就业增收。
(三)服务延伸“精细入微”,构建“全链条”就业保障。一是靶向帮扶困难群体。依托就业服务V3.0系统,对脱贫人口、残疾人、退捕渔民等群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动态归集12万余条劳动力信息。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数据库,精准标注就业需求、技能水平、培训意向,对大龄、残疾、退捕渔民等群体,“一人一策”定制帮扶措施。二是品牌赋能技能提升。邀请达职院服装设计加工中心、刘嘉峰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专家,对社区“微工厂”提供智力支持。依托“竹蔑匠”“宕渠裁缝”等特色劳务品牌,开展竹编、纺织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能力。三是下沉延伸人社服务。推行人社服务“社区通办”,将就业补贴申领、高龄补贴办理等经办权限下沉社区,在重点社区设立人社服务“流动窗口”,选派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业务骨干轮岗答疑,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百米”。
二、启示及成效
(一)破解“就业远、顾家难”在外就业难题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与嵌入产业链,将闲置党群服务中心、仓库厂房改造为标准化“微工厂”,联动企业分解产业链条下沉社区,实现群众“车间集中务工+居家灵活代工”。推动就业空间零距离化,居民无需远行即可兼顾家庭与工作,解决因照顾老幼无法外出务工的痛点。今年以来,标准化打造社区“微工厂”49个,切实把就业岗位送到楼栋、送到单元。
(二)激活“低技能、低收入”群众增收潜力
依托技能培训与岗位精准匹配,结合“竹蔑匠”等劳务品牌开展定向技能提升,动态分配订单。利用社区广告牌实时宣传推介“微工厂”岗位,跟踪指导群众提升就业技能水平,破解了群众就业渠道不畅、就业意愿不强等痛点,显著提升群众就业率和收入水平。今年以来,开展技能培训4100余人次,带动群众人均月增收2400余元。
(三)构建“全链条、兜底型”就业服务生态
以服务下沉和数据赋能为抓手,为就业困难群体针对性制定就业计划,推动就业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下沉人社服务至社区,推行人社服务“社区通办”,满足了群众就近办、随时办的需求,形成了人社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人社服务进一步下沉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今年以来,新开发岗位4720余个,延伸提供人社服务900余人次。
撰稿:李峻丞 审核:杨翔 责任编辑:刘倩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