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区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工作机制融合、队伍理念重塑,推动人社服务由“可办能办”向“好办快办”质变升级。
服务向“新”要效,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创新打造就业服务“高速通道”,推行“登记即匹配”模式,实现群众求职、企业招工“一窗受理、数据联跑”,确保登记当日完成对接,最晚24小时内精准推送3个以上适配岗位,有效攻克“招工难”与“就业慢”双重困境。社保服务实施分类设窗、集成办理,“成渝专窗”破解跨省办事难题,实现高频业务“就地办”。“综合专窗”推动原需跑3窗的业务“一窗通办”。“适老专窗”提供全程帮办暖心服务。退休审批时限从20天压缩至7天,养老认证可“上门办”,叠加周末延时服务,破解“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难题,真正实现服务“不断档”、办事“零时差”。
机制向“融”要质,打造就业赋能“强引擎”。构建多链融合服务体系,打造“仲裁+就业”双轨联动,劳动者维权同步获岗位推荐,帮助11名维权者留船就业,5人进入规上企业。构建“培训+就业”闭环衔接,结合区域实际开发“新职业培训清单”,首期“人工智能训练师”班结业即举办专场招聘,92%学员现场签约,平均薪资实现翻倍。深化“人才+就业”定向输送,培育技术类人才181名,配套征集技术岗170余个,带动159名“家门口”高质量就业。实现“维权成功”与“人才留用”“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企业发展”与“就业稳定”的多赢局面。
队伍向“心”要能,锻造为民服务“铁肩膀”。开展“假如我是办事群众”主题研讨,推动系统126名干部实现“管理者”向“服务者”蜕变,服务从“标准型”向“温暖型”升级。主动推出“周末延时”“预约上门”等6项便民举措。建立特殊群体“1小时响应”机制,为97名高龄病残人员上门服务,服务半径缩至5公里。工伤认定推行“容缺受理+专员包联”,材料一次性通过率从60%提升至90%,简单案件实现“三日办结”,办事效率提升70%,用柔性服务让企业群众感受“人社温度”。
下一步,船山区将持续深化“五心人社”建设,以更优流程、更实机制、更暖服务,不断擦亮“温暖人社”金字招牌,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撰稿:廖小茜 审核:王祺 责任编辑:刘倩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