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南充市:探索“155”服务模式 筑牢稳岗就业基石

发布时间: 2025-04-02 来源: 南充人社 【字体: 浏览量: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四川省南充市探索建立“155”服务模式,帮助23.7万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劳务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6%。

围绕“一个目标”,筑牢稳岗就业基石

以“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脱贫家庭(监测对象)至少1人稳定就业”为目标,多措并举“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防变量”,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23万人以上。

构建“五大体系”,强化稳岗就业保障

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建立脱贫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体系,实现脱贫人口就业信息精准管理,防范失业返贫风险。整合脱贫人口就业状态、技能水平、岗位需求等信息,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数据和全国防止返贫监测系统数据联动更新38万人次,对失业或就业不稳定脱贫人口及时干预。

构建政策扶持体系。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10”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定欠发达县域仪陇县、营山县脱贫人口托底就业帮扶工作举措,针对成效巩固关键期又出台农村公益性岗位、脱贫人口跨区域交通补贴等系列文件,并对政策落实进行优化调整,全市累计兑现就业帮扶资金近3亿元。

构建三级劳务体系。大力推进劳务服务体系网络建设,成立县级国有劳务公司9个,建立劳务专业合作社165个,镇覆盖率68.18%;培育劳务经纪人1816名,村(社区)覆盖率达60.45%,打通脱贫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最后一公里”,累计开展脱贫人口走访慰问15万人次,有组织转移就业3.5万人次。

构建载体支撑体系。持续推进市级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高质量就业示范企业、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就业见习基地、零工市场、创业(孵化)示范园区、创业示范乡镇、特色劳务品牌等公共就业创业载体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多层次岗位,已累计建成示范平台695个,年辐射吸纳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2.1万人次。

构建权益保障体系。依托驻外商会、办事处,在转移就业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建立区域农民工工作站、流动党组织、维权服务站31个,维护劳动者权益。会同司法、工会、仲裁等部门,开展劳动维权巡回10省(市)、走访慰问脱贫人口3000余人,提供异地工伤、欠薪等维权服务29次,全力服务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和体面就业。

实施“五大工程”,提升稳岗就业质效

实施“牵手工程”。大力实施东西部“全域协作”模式,与福建福州、浙江温州台州等建立劳务协作基地19个,开通脱贫人口“就业直通车”点对点输送600余人;推行“职业教育+龙头企业”模式,已连续4年输送脱贫家庭子女共计150人到浙江免费就读“瑞立南充专班”,三年毕业后入职上市公司瑞立集团;落实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资金1000万元,共建产业园区11个,援建(续建)帮扶车间(含存量)98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300余人,在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发脱贫人口“爱心”岗位1100个。大力促进川渝协同发展,与重庆合川、丰都、潼南等开展就业创业专项活动20场次,共享岗位信息3.5万条,促进脱贫人口双向流动就业1650人。

实施“居家工程”。探索非遗传承项目致富增收的新路子,已培育高坪竹编、客家牛肉制作、川北凉粉、桑茶制作等非遗项目118个,吸纳脱贫人口居家灵活就业4300人。探索“半员工”用工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家门口”加工车间166个,通过来料加工和发展经纪人的方式,既带动农村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又实现了企业同步发展。针对在家孝老护小,中高考陪护的留守妇女,引导企业在城区学校、医院周边等建立灵活就业车间122个,探索形成工作时间和管理模式相对灵活的“妈妈岗”用工模式,吸纳妇女就业5000余人。

实施“引领工程”。全市依托人力资源禀赋和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回乡、政策下乡、服务到乡”创业扶持“三乡工程”,回引培育农民工创业5958人,发放创业补贴562万元,带动就业1.26万人。深化“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四创联动创业帮扶模式,扶持脱贫人口、雨露计划毕业生等创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民宿酒店、加工点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350个,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增收。

实施“提升工程”。以“帮助脱贫人口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实施一地一品劳务品牌建设,结合地区文化特色、传统资源、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隧道工友、果城月嫂、绸都丝妹、桑乡茶姑、充名人、德乡人等特色劳务品牌,通过品牌培训、技能认证、岗位对接,带动5000余名脱贫人口实现技能就业,同时也成为脱贫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金字招牌”。

实施“兜底”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负责、单位管理”的原则,按照行政区划调整后含原脱贫村的每村不少于3个、其余村不少于1个的标准,开发治安协管、道路维护等乡村公益性岗位2.64万个,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推广“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近就业+劳务报酬发放”的以工代赈就业模式,带动7942人实现就近务工,发放劳动报酬4122万元。

撰稿:王一      审核:邓礼      责任编辑:刘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