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遂宁市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系列安排部署,由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农业农村局针对“两后生”(即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培训需求,盘活资金打好就业技能培训“组合拳”,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两后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聚焦“需求”导向,强调“精准化服务”。坚持从全局高度、系统维度、服务角度看“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需求,不断提升精细化、精准化上门服务水平。一是高位推动部署。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体和人社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召开全市“两后生”就业培训工作推进会议,明确人社、教体等部门职责、落实专人、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建立健全“两后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二是摸排建立台账。教体部门负责提供近年来“两后生”名册,人社部门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电话询问、走访入户、数据比对等方式,摸清“两后生”就业失业状态、毕业学历、培训需求、求职意向等信息,动态建立“两后生”实名制就业培训信息台账。三是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每年6月至9月(中、高考志愿填报后)集中推送“两后生”名册,对未就业“两后生”按照培训意愿、就业意愿、年龄大小等实施分类管理,并通过多种就业服务进行就业指导,调动其接受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电话询问、走访入户“两后生”1500余人次,建立就业技能培训信息台账940人。
二、聚焦“创新”导向,坚持“科学化办班”。坚持科学培训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不断提升“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一是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遂宁市《关于2024年度补贴性职业培训任务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两后生”的特点,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涵盖职业技能培训、互联网营销师、中式烹调师、电工等培训,推进“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行动计划,确保“两后生”全覆盖培训。二是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培训机构在“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企业导师作为教学实践指导,与校内专任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两后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三是教学方式更加灵活。采用两结合(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内容+就业创业需求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等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员的理解能力;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开设课程资源和实训操作,在培训过程中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学员实操动手能力。
三、聚焦“目标”导向,突出“多样式培训”。 坚持以目标引领行动,实现培训任务的多样化、目标化,持续推进特色就业技能培训项目,打造“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品牌。一是点单式培训。结合本地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的用工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前提,根据“两后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一批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参训学员认可度高的培训专业。对男生开设有电工、焊工、机电维修工、电子加工等相关专业,对女生开设有美容美发、酒店服务、养老家政服务等专业,实现各类参训学员点单式培训。二是插花式培训。为了更好开展“两后生”就业技能培训,采取因地制宜,适时开展插花式编班与工种分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引导“两后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的原则。三是定向式培训。针对“两后生”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等需要,科学制定培训方案,采取“培训+供岗”模式,开展定岗、定向培训,确保培训后就有充足的对口企业和岗位选择,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5个,其中专班1个,插花式培训班4个,培训工种5个,参加就业技能培训285人。
四、聚焦“实效”导向,落实“送岗促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紧盯训后就业工作重点,全力推进“送岗促就业”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促进就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瞄准优势产业推送。围绕电子信息、能源化工、餐饮服务业、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向培训结业后“两后生”筛选推荐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促进“两后生”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开展用工合作输送。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筛选出能够招收年满16岁的“两后生”及失业青年在利普芯电子、四川明泰微电子、蓬溪瑞天泰电子等一批本地企业,在培训结束之际与其进行现场“一对一、面对面”用工洽谈交流,推荐参训“两后生”就业。三是提供就业服务帮扶。结合“两后生”群体特点和诉求,对有就业意愿的“两后生”,有针对性地开展“131”就业服务(即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点对点精准推送就业岗位,推荐就业见习。对暂无就业意愿的“两后生”,提供就业帮扶,做好职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激发其就业创业主观能动性,引导尽快实现就业。四是举办招聘专场服务。举办“两后生”专场招聘会,提供涵盖制造、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参加,积极吸纳“两后生”就业。截至目前,全市“两后生”通过就业培训、企业推荐、现场招聘等方式实现就业人数566人。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