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聚焦劳动关系“未病”“欲病”“已病”,创新打造“三段法”治理体系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促进规范用工,追根溯源“治未病”。一是抓实宣传引导。精心打造“蓉易谐商·和悦成华”特色宣传品牌,联动区工会、区工商联、企业联合会等多方力量,开展规范用工政策培训及系列宣传活动,惠及企业3770余家、劳动者约2万人。二是抓牢风险预警。依托市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预测平台,对预警信息进行分类分级梳理,落实“风险评估—监控—防范—复查”闭环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在建项目常态化走访评估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三是抓严资金监管。严格落实农民工保障金制度,与区住建交局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机制,“定人、定岗、定责”模式监督新建工程项目46个,指导项目做好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专用账户管理、银行代发工资等工作。
加大调解力度,处早处小“治欲病”。一是布局“体系化”服务阵地。构建多层次立体调解网络,以区劳动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在11个街道、83个具备条件的社区设立基层调解组织,形成“1+11+N”三级联处体系,指导辖区企业、行业协会、商圈管理方、物业管理方等建立内部调解组织,累计建成劳动纠纷调解组织398家,确保劳动纠纷第一时间有人管、有人调。二是打造“职业化”调解队伍。通过“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由律师、行业专家、街道专职调解员、居民代表等构成的调解队伍,采取资深调解员授课、模拟演练、邀请法律专家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等方面培训20余场次,有效增强调解员的实战能力。三是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构建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全环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出台《成华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暂行办法》等调解制度10余项,实行调解员年度考核等激励约束措施,确保调解工作程序、调解员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提高处置质效,纠纷化解“治已病”。一是流程优化提速。建立案件审理情况登记台账,加强仲裁与商事调解、社会组织调解、人民调解等有机衔接,构建“立案—组庭—开庭—结案”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推行“数字化办公”模式,实现所有裁决结案和人民调解结案的新生档案数字化管理,推进卷宗流转提速50%,案件处理效率提升100%。二是专项行动提效。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等抽查检查工作,组织开展2024年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和开学季专项行动,拓宽投诉受理渠道,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建立挂号销号机制,有力打击各类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三是部门联动提能。加强与区法院、区工会协调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调裁审”衔接交流座谈会,完善“调解优先、诉调对接”机制,遴选工业园区开展“巡回法庭+普法宣传”活动,以“沉浸式”庭审体验、“交互式”学法课堂、“保姆式”贴心服务形式为园区企业及职工科普劳动法律法规,提升企业用工管理水平,推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