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都大学教授王清远

发布时间: 2019-12-06 来源: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字体: 浏览量:

 

 

编者按

王清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新型材料与结构强度和超长寿命疲劳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3项,发表SCI论文220篇,他引2千余次,2014至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专著5部,授权专利56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第六届国际超高周疲劳大会、第一至三届中国超高周疲劳会议主席。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先后担任全国力学教指委秘书长和委员。指导博士后出站17名(外籍2名),博士毕业25人,硕士毕业59人。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第二轮)。 

王清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人事处处长,四川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现任成都大学校长、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破坏力学与防灾减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

王清远长期从事新型材料与结构强度和超长寿命疲劳断裂力学研究,经过20年的科研攻坚与积累,带领团队建立了超长寿命疲劳(VHCF)振动加速实验方法及其系统,突破了过去不能对十亿周以上疲劳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和准确描述的困难, 首次实验揭示和验证了VHCF的S-N 曲线特征和裂纹内部萌生机理,建立了VHCF总寿命和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裂纹萌生寿命可超过总寿命的99% 以上。成果被著名学者发表的论文引用并高度评价, 如“findings of Wang”,“Wang et al. provided the first experimental evidence”, “Wang et al …the first to discuss critically…”, “An exception is excellent work performed by Wang”等。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超超临界汽轮机组转子、航空涡轮引擎压气机叶片波形钢腹板桥等重大装备及结构关键部件的长寿命设计与评估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长寿命高可靠是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核电等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的发展目标和紧迫需求。王清远带领团队,面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至今,王清远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他人引用2000余篇次,多篇代表性论文引用次数位列国际疲劳领域论文发表年以来Top 1-2‰,入选热点/最佳论文7篇次,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工程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出版专著5部(包括国内第一部超长寿命疲劳研究的专著),授权专利50余项。2015年获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2019年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AAM Award。作为第一完成人,王清远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作为大会主席成功组织并主办了第六届国际超高周疲劳大会、第一至三届中国超高周疲劳会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数十次,其在长寿命和高可靠性领域的突出工作极大推动了国内乃至国际超长寿命疲劳相关研究的发展。2019年,王清远入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增选候选人。

                                      

王清远注重教书育人、团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他曾担任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四川省《工程力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2011年入选四川省教学名师,作为第一完成人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土木工程专业优秀创新实践一等奖、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论坛十佳论文奖和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至今,王清远已指导博士后出站17名(外籍2名),博士毕业生25人,硕士毕业生59人。所带领的“动力灾变力学与工程防灾减灾”团队于2010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支持,因成果突出于2014年获得滚动支持,并获2018年度科学中国人创新团队奖。团队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20余项,获国家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和英国优秀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支持近10人次。

 

…………………………………………………………………

本栏目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028-86957399。

 

编辑: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