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青川县“三式”工作法助力人社扶贫

发布时间: 2020-12-28 来源:青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字体: 浏览量: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人社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可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青川县将做好人社扶贫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凝心聚力,尽锐出击,全力以赴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持续巩固深化脱贫攻坚工作。

(一)就业扶贫找“路子”。着眼贫困群众致贫根源,紧紧抓住“人社扶贫”这个“牛鼻子”,创新实践“三送”就业服务,帮助贫困劳动力找准就业路子,让其自食其力,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是精准滴灌送技能。摸底详查全县9454户贫困家庭劳动力基础信息、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建立了16137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贫困人口就业帮扶台帐,精准实施特色产业、创业引领、职业技能“三大”培训项目,切实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69班次,培训3109人次,实现人均年增收0.6万元。二是精准搭桥送岗位。实施“春风行动”“扶贫送岗”“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大计划,开展“迎新送岗”“东西部协作”“就业扶贫”等专项招聘会,适时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库区移民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等提供有力的就业援助信息。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4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25万余个,8868名劳动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其中贫困劳动者561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493人次。三是精准助困送政策。探索推行“三式”安置法(即“带动式”安置、“激励式”安置、“兜底式”安置),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困难群众就业增收。认真制定《青川县就业扶贫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暂行)》,对贫困劳动力创办实体进行资金奖补。今年以来,带动110余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0.8万元以上;贯彻落实《青川县就业扶贫基地(车间)认定及奖补办法》,认定青川县华润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就业扶贫基地(车间)6家,兑现就业岗位奖补资金11.1万元,鼓励吸纳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71人,实现年人均工资收入2万元以上;因村制宜开发地质灾害监测、护林防火等七大类公益性岗位,安置农村特殊困难人员426人次,实现年人均工资收入0.36万元。

(二)社保扶贫增“底气”。充分发挥社会保险政策作用,严格落实社会保险扶贫政策,全力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帮助贫困人员抵御疾病、养老等风险,让他们在脱贫路上更有“底气”。一是社会保险兜底代缴。结合全民参保计划,时时更新“三类”贫困人员台账,积极主动开展社会保险扶贫政策宣传和参保登记,全覆盖代缴贫困人口最低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帮助贫困人员跨过缴费门槛,让贫困人员持续稳定参加养老保险,实现人人参保。今年以来,筹集政府代缴资金294余万元,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2.32万人次。二是养老待遇兑现到位。对登记在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已脱贫)、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年满60周岁、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从201812月起,将其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按月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推行“社银合作”模式,按时足额打卡发放养老待遇。目前,全县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贫困老人3.1万人,平均每月兑现养老资金351万余元。三是社保服务持续优化。针对身有残疾、因病卧床等行动不便的贫困参保对象推出“参保登记不出门、生存认证不出门”服务,累计为300余名行动不便的群众办理参保登记业务,上门认证500余人次,让特殊人群及时享受到社保待遇。针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参保对象,依托“互联网+人社”,推行社保代办服务,共计办理社保业务2000余人次。

(三)人才扶贫斩“穷”根。突出人事人才帮扶,探索实行“三步工作法”,着力构建体制活、政策优、环境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一是突出柔性引才。建立发达地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智力与贫困地区共享交流机制,围绕我县区特色产业、城乡规划、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方面需求,大力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组织7名专家深入贫困偏远乡镇基层一线开展送计送策、送技送课、送诊送药等活动。二是突出帮扶育才。选派12名“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毕业生深入贫困地区工作,并对报名参加“三支一扶”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予以加分。创新引才、育才、扶贫三位一体的“师带徒”人才扶贫新模式,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扶贫大学生、志愿者,提高其生活待遇、政治待遇,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三是突出拴心留才。加大对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倾斜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每人每月2000元生活津贴。根据我县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提高专业技术高、中级岗位结构比重,严格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卫生院卫技人员奖励等政策。在设置中小学、卫生等系列评价指标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