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成都市双流区“三聚发力”做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2-24 来源: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字体: 浏览量:

一、聚焦“三度”做好职称服务工作

(一)规范程序显“亮度”,确保路径公开透明。严抓过程控制,推进工作阳光透明、公平公正。一方面,申报全程公开。落实职称工作公开制度,2013以来依托双流人才网、航都人才之家”微信公众号等,全流程上网公示1000余份职称申报通知、政策、结果,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审核分级交叉健全管办分离的内控制度,将职称评定职责一分为二指定1个局机关科室与下属事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1个科室的各2名在编职工,分别履行管理、经办职能,交叉运行网上初审、现场审核、后台复核、发文审核四级程序,实现职称评定相互监督、闭环管理。

(二)赋能放权重“精度”,确保权限放管得当。经省、市人社部门审批备案,2019年双流区在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创新设立工程技术新能源专业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全省率先将评审权限下放至民营头部企业。为确保评审权限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注重精心设专业,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综合考量评审需求量、匹配度等影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子专业,保证专业可行性;精细定标准,严格落实不低于国家、省、市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岗位制定合理评审条件,保证评价科学性;精准核专家,联动高校、企业、公安、法院等单位,对拟入库专家的业务水平、诚信守法等逐一审查备案,保证队伍纯洁性;精密控环节,组建人社评审监督小组,现场全程监管专家抽取、纪律承诺、学习培训、材料会审、投票打分等关键步骤,保证评审公正性。2019以来组织6次职称评审,累计通过116,无违规违纪问题发生

(三)主动对接提“温度”,确保诉求高效办结。强化“用户思维”,切实为企业、群众提供暖心舒心的评审体验。坚持上门培训每年3月、8月确定为“职称政策集中宣传月”,2024年以来,主动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围绕评审政策、申报流程、系统操作等开展业务宣传培训101000余人次,把职称评审工作中咨询最多的、最易出错的、申报要点难点等进行案例分析,让宣传接地气、政策听得懂,提升经办人员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坚持首问首责。依托“空港HR联盟”建立职称评审工作首席代表联络群,覆盖全区重点企事业单位1000余家涉及重点企业HR、事业单位人事专员等经办人员1500余人,对职称咨询有问必回、即问即回。坚持常态问需。建立健全“进解优促”人社包联服务机制,定期到重点企事业单位收集职称评审需求问题,实施台账管理,2024年以来,协调解决职称互认、任职文件查询等问题56个。

二、聚焦“三心”做好博士后服务工作

(一)增强政策引领“向心力”。20232月,对标省、市博士后专项政策,围绕校企协作共建、平台创先争优、引才伯乐奖励、培优成长资助等12个方面,制定出台双流区激励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十二条措施给予新进站博士后每年最高15万元的在站资助,省、市、区三级叠加每年最高达33万元;创新设立双流区领航博士后平台奖励,给予获奖平台5万元奖励入选博新计划”“博新项目”的在站博士后,直接认定为双流区C类人才。政策执行2年以来,已兑现资金171万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评定3家“领航”博士后科研平台,助力1入选2023年度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2名在站博士后成长为C类人才,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招引博士后进站19人、在站总人数增长近6成。

(二)搭建交流协同“连心桥”。注重校院企地联动,畅通高端智力供需对接渠道。2023年,率先在全市组建区县级百博服务团,下设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工作组,遴选招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医学院等单位150名博士(后)入团,组织开展博士(后)专家人才双聘行动,为每名达成双聘协议的博士(后)给予每年2万元的经费补贴,已推动29名博士(后)与中建材、晨光博达等21家政企事业单位签订“双聘”合作协议,攻克硅树脂配方工艺等5技术瓶颈,为企业提升产能奠定基础。常态精准推进博士后科研平台引才对接,依托属地人才统计监测工作,梳理博士后岗位需求、专业要求、政策匹配”三张清单,走进北京、广州等6个城市开展“一对一”博士后专场招聘活动8场,与暨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达成博士后培养合作协议面向社会发布中科院光电所、核动力院、通威太阳能等13博士后科研平台85个岗位清单,靶向招引博士后18名。

(三)当好干事创业“贴心人”。围绕让博士后办事更省心、工作更尽心、生活更安心,建立以人才服务中心为龙头、博士后科研平台等为触角的线下1+N”人才服务体系,上线人才综合服务智慧平台,集成政策申报、科技金融等22个区级部门的138个服务事项,为博士后提供“一站式”服务150人次;指导博士后科研平台规范制度机制,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和奖惩措施,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千嘉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项目“超声波燃气表”顺利转产,实现销售额约1.7亿元,在站博士后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4项;推出博士后人才护航行动,开展同心聚力浓情端午等走访慰问活动5定期深入博士后科研平台靠前解难及时协调解决博士后子女就学、安居购房问题56人次。

三、聚焦“三力”做好高层次专家人才服务工作

(一)构造科学认定体系,提升人才识别精准力。鲜明“以薪定才”“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以投定才”导向,制定双流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和管理办法,依托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完善区级人才分类目录,推出直接认定、评审认定和自主认定三种方式,对符合《目录》中ABC类标准的人才直接认定,对不符合《目录》ABC类标准但有突出贡献和业绩的人才通过专家组评审认定,对营收、纳税、研发等核心指标达到相应标准的企业赋予最多3C类人才自主认定名额。截至目前,直接认定人才279人、评审认定人才14人、自主认定人才1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等A类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B类人才6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等C类人才240人,全部实行5年周期制和负面清单管理。

(二)营造无忧发展场景,提升人才成长保障力。坚持“人才吹哨、部门报到”,通过每月举办“企业咖啡时”“航都英才智培计划”、每季度分行业领域开展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班暨人才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企业家恳谈会,及时掌握专家人才在金融、科技、市场等方面诉求,实行“专人专办、对账销号”管理,保障人才健康发展;累计发放“人才贷”880万元,提供创新项目概念验证服务35次,助力43家人才企业成功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打造专属服务模式,提升人才尊享品牌力。坚持特色化服务提质和专业化服务组团同向发力,推出“悦航都”服务品牌,为符合条件的ABC类人才分别提供每人每年3.6万元、3万元、2.4万元标准的人才服务,涵盖医疗健康、生鲜配送等36项服务;遴选14名专业人员组成金牌服务生队伍,打造“航都人才之家”线上服务微信小程序,按季核查、按年联审高层次人才遵规守纪、在职在双服务情况。自2021年启动“悦航都”服务以来,累计支出服务经费超过1400万元,全区高层次人才在双体验感、获得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对服务的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