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认真落实全省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决策部署,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群众就业增收为目标,创新构建“五岗联动”托底性帮扶体系,推动帮扶从“单点发力”向“系统推进”转变,助力万源实现“村村有岗、户户增收”,打造托底性帮扶“万源样板”。目前,万源市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3.8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17元、同比增长4.6%。
建圈强链拓岗,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立足万源富硒资源、生态禀赋等特色优势,推动就业扩容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岗位增、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一是精准招商建链。聚焦富硒茶、清洁能源、文旅融合等产业发展,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龙头企业30家,落地黑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龙潭河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挖掘施工监督员、现场管理员等就业岗位5000余个。二是完善体系补链。针对万源农产品加工、轻工制造、乡村旅游等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在31个乡镇布局建设代加工点60余个、帮扶车间17个,吸纳32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全力培育壮大产业链企业。三是全域拓展延链。联动发改、经信等9个行业部门,聚焦富硒茶叶生产、高山蔬菜加工等产业链,组织48个企业(项目)秘书,挖掘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就业岗位超3.2万个,带动20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实现“产业延伸到哪里,岗位就覆盖到哪里”。
技能培训稳岗,提升群众就业“竞争力”。实施“技能提升行动”,统筹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资金资源,在精准精细培训上下功夫,助力群众实现技能就业。一是“订单式”培训。创新“群众点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政府买单”模式,联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技师学院,以及黑鸡林农业、巴山雀舌名茶等重点企业,开设订单培训班54个,开展黑鸡养殖、茶叶栽培等培训8311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90%。二是“品牌化”培训。借助行业部门培训资源,创新开展“5+N”特色培训,在商务、住建、农业农村等5大重点行业,创新开展“源妹子”“源工匠”特色劳务品牌、家政服务、乡村建设工匠等8个品牌培训,开设“船员班”“海员班”等特色培训班16个,培养输送技能人才400余人。三是“跨区域”培训。建立达州-舟山跨区域培训机制,促成万源与舟山旅游商贸学校、舟山技师学院合作,签订联合培训协议,实施“2+1班”“冠名班”等培训项目,采取互派师资、共享资源、统一标准等方式,定向培育电商运营、茶艺师等人才196名。
劳务组织送岗,搭建双向对接“暖心桥”。聚焦岗位信息获取难、匹配度不高等问题,采取定向输送、劳务输出、弹性就业方式,促进群众多渠道就业。一是定向输送就业。针对万源茶叶、中药材等季节性用工需求,由劳务公司组织“采茶专车”“药材采收直通车”等291班次,累计输送务工人员1.12万人次,覆盖产业基地25.2万亩,满足用工8000余人次,实现“出村上车、到岗作业”精准对接。二是劳务输出就业。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推动万源成立县级国有劳务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乡镇劳务专合社33家,培育村级劳务经纪人342名,与杭州、福建、广州等地签订劳务协作协议38个,组织农民工、脱贫人口转移就业466人,实现劳务收入114.86万元。三是灵活弹性就业。推行“共享用工”“季节务工”“农闲务工”模式,建立“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弹性机制,依托劳务组织、人力资源公司,推广应用“蜀我·会找活”数智平台,帮助群众实现灵活就业1200余人,年均增收1.6万元,确保群众“四季有活干、全年有收入”。
村村直播带岗,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径”。创新“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大力推行“村村直播”,线上拓展就业岗位,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增收。一是培育直播队伍。联合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设“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示范班16期,围绕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短视频创作、直播运营方式、直播带货技巧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累计培训“红色主播”“村播能手”329人次,其中42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是完善直播矩阵。利用万源村(社区)资源,建成标准化直播间298个,探索“直播+就业”服务模式,开设“岗位信息发布”“在线视频面试”“就业政策解读”等就业专区,累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2.49万余条,开展AI面试、直播探岗366场。三是促进直播增收。开展“直播+农业生产”“直播+乡村旅游”等主题直播8000余场,推动产生就业岗位1.3万余个,培育“巴山雀舌”“万源老腊肉”“旧院黑鸡”等网红单品6个,线上销售额达2911万元,直接带动集体经济增收600余万元,形成“线上带货、线下扩产”的增收格局。
兜底安置托岗,筑牢困难群体“保障网”。统筹民政、交通等部门资源,全力保障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构建起“岗位开发+人岗匹配+权益保障”的帮扶体系。一是多元开发岗位。结合万源市重点产业布局、农村群众需求,统筹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专业岗”,非遗传承、民俗表演等“特色岗”,养老护理、残疾人服务等“爱心岗”,共4873个,安置脱贫户、监测对象等困难人员就业3552名。二是精准匹配就业。通过“大数据+地毯式”方式摸清困难群体底数,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台账,动态更新“岗位需求清单”“人员信息清单”,在48个农业推广、工程建设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务工1080人,发放劳务报酬785.93万元。三是强化权益保障。加强岗位管理和关心关怀,建立岗位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累计发放岗位补贴2290.14万元、一次性交通补助1578万元,为6571名在岗困难群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
撰稿:谈林东 审核:杨翔 责任编辑:刘倩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