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武胜县人社局创新实施“灵活就业+”模式,推动灵活就业由“零散无序”向“规范有序”转变,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增收碗”,实现就业扩容提质。
“灵活就业+就业站点”,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圈”。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通过建设“1+2+N”就业服务站点,即1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个零工市场、N个就业服务站,将灵活就业服务延伸至乡镇、村。全县建成10个“灵活就业服务站”,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员,动态收集用工需求,建立“零工岗位信息库”,涵盖家政、物流、维修等20余类岗位。利用“安心就业”数智平台,实现“就业指导—岗位推送—跟踪反馈”一站式服务。累计发布岗位信息2083条,举办招聘活动93场次,帮助28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灵活就业+社区工厂”,激活社区经济“毛细血管”。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需求,创新使用“社区工厂+家庭车间”模式,通过场地租金补贴、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将服装加工、电子元件组装等轻产业链下沉至社区,实行“计件取酬+弹性工时”,同时,推广“家庭车间”模式,为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配送原料、上门培训,实现“就业不出户、创收不离家”,形成“小工厂大就业”的民生效应。已建成以精美达电子有限公司、龙运鞋面加工厂为代表的社区工厂17家,带动灵活就业超600余人,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灵活就业+创业基地”,开辟农企双赢“绿色通道”。依托武胜县大雅柑创新创业园,指导在孵业主探索“季节性用工+技能型农民”合作机制,针对采摘、分拣、包装等农忙需求,由创新创业园牵头建立“用工蓄水池”,组织周边农户参与短期务工。在孵业主在种植、销售环节采用“共享用工”模式,农忙期吸纳灵活用工2600余人。同时,开展“田间课堂”培育壮大“武胜桔工”品牌,推动灵活就业向技术岗位升级。截至目前,在孵种植基地业主15个,带动季节性就业2万人次,农户年均增收1.3万元,实现“产业兴”与“就业稳”同频共振。
“灵活就业+就业见习”,打通青年职业“成长链条”。面向高校毕业生、待业青年推出“灵活见习”计划,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供岗位、青年自主选择”的原则,建立就业见习基地,联合企业开发缫丝工、汽车修理工、办公室文员等岗位,通过“见习+培训+就业”的模式,让青年群体在见习期间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截至目前,已建立就业见习基地69家,提供见习岗位约300个,吸纳见习人员184人。
“灵活就业+”模式通过场景化拓展、精准化服务、生态化培育,将分散的就业需求与产业资源深度链接,既激活了基层就业“末梢神经”,又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武胜县人社局将持续深化“灵活就业+”模式,完善政策配套、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灵活就业从“量”的扩容向“质”的跃升迈进,全力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本。
撰稿:席强 审核:王雨果 责任编辑:刘倩
-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