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2024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25-07-21 来源: 厅规划财务处 【字体: 浏览量:

2024年,全省人社系统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全省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就业创业

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不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6.04万人,比上年增加2.0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18万人,比上年减少0.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47万人,比上年减少0.31万人。全年帮助198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动态清除“零就业”家庭;帮助1.09万名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年末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0.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实名登记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2.89万人,帮助实现就业创业12.28万人,占登记总数的95.2%。全省有就业见习单位7234个,组织2.52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招募3979名“三支一扶”人员到乡镇基层服务。

截至年末,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656.9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554.70万人,增加7.11万人;省外输出1102.23万人,减少9.55万人。有242.30万名脱贫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实现就业,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7340.03亿元,比上年增加289.21亿元,增长4.1%。全省有“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40个。

截至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466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万人,乡村就业人员2100万人。城乡就业结构由上年的53.946.1变为55.045.0,城镇就业比重比上年末上升1.1个百分点。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1473万人,第二产业1095万人,第三产业2095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上年末的32.523.344.2变为31.623.544.9

全年组织5.29万人参加创业培训。新增创业担保贷款45.28亿元,扶持自主创业人员1.20万人,带动(吸纳)就业5.40万人。全年发放创业补贴6018.50万元。全省有创业孵化基地421个,其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98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个。促进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8.30万人,创办企业3.64万户。

全年争取中央财政就业专项资金36.11亿元,省级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5.82亿元。

二、收入分配

推进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省属高校、省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事业单位工资数据管理应用多部门工作协同机制。

2024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0177元,比上年增加17元。从具体行业门类看,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5967元,增长0.8%;采矿业155090元,下降2.5%;制造业100704元,增长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61239元,增长19.0%;建筑业82993元,增长2.8%;批发和零售业98656元,增长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1930元,增长3.1%;住宿和餐饮业56777元,增长3.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3152元,增长1.8%;金融业165793元,增长11.2%;房地产业85610元,下降0.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3729元,下降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7021元,增长0.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3164元,增长0.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9520元,下降2.8%;教育业112443元,下降3.5%;卫生和社会工作132251元,下降4.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5865元,增长0.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13598元,下降3.2%

2024年,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3161元,比上年增加1056元,增长1.7%。从具体行业门类看,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43416元,增长6.1%;采矿业74952元,下降0.3%;制造业66680元,下降1.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7403元,下降10.4%;建筑业62766元,下降0.4%;批发和零售业59535元,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7663元,下降0.5%;住宿和餐饮业50661元,增长5.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9637元,增长1.1%;金融业78769元,增长1.7%;房地产业49940元,下降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8934元,增长5.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1260元,增长0.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7881元,下降2.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8541元,下降0.2%;教育业62172元,增长13.7%;卫生和社会工作74692元,增长3.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1962元,增长0.7%

三、社会保险

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持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管理办法,巩固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成果,持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全面落实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全年减征失业保险费89.71亿元、工伤保险费9.3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8.70亿元,惠及职工542.12万人。

(一)养老保险

截至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591.7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63.9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127.8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在职职工2375.9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18万人;离退休(职)人员1087.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80万人;女性1748.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65万人。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3143.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15万人;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320.43万人。

截至年末,企业离退休(职)人数96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7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退休(职)人员122.26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数1238.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62万人。年末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95.0%

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903.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4.5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026.96亿元,增加73.03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372亿元,增加83.34亿元。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415.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7.38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5689.72亿元。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295.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24亿元。其中,征缴收入2901.34亿元,增加74.24亿元;中央财政补贴877.93亿元,增加54.51亿元;各级地方财政补贴298.04亿元,增加59.20亿元。基金支出4056.1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7.68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4295.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9.08亿元。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08.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31亿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340.52亿元,增加121.72亿元;中央财政补贴149.04亿元,增加18.53亿元;地方各级财政补贴73.96亿元,增加24.14亿元。基金支出359.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70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1394.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36亿元。

(二)失业保险

截至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98.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9万人。其中,女性550.10万人,增加2.82万人;农民工211.28万人,增加5.19万人。全年共为50.7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月人均领取失业金1843.37元。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6.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5亿元,其中征缴收入90.99亿元,增加5.47亿元。基金支出92.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98亿元,其中,支付失业保险金54.8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费支出16.14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219.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8亿元。

(三)工伤保险

截至年末,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38.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55万人,其中女性592.19万人,增加11.61万人。建筑业新开工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99.9%。全年有10.35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5.7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6.19亿元,其中征缴收入(含职业伤害保障)44.16亿元,减少6.62亿元。基金支出60.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3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53.3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5.26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实行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制度,年末全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企业5446家,比上年末增加1350家;参加企业年金职工64.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2.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5万人;支付受益人待遇17.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1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642.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9.64亿元。

加强职业年金管理,年末职业年金参保职工198.1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60万人;领取待遇人数44.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80万人;支付受益人待遇26.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94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1633.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4.08亿元。

开展社保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委托投资运营基金1851.41亿元;职业年金投资运营基金1627.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1.79亿元。

四、人才人事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推进“技能四川”建设。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年制定职称改革综合配套文件5个,出台职称评价标准9个;建成并使用全省职称评审信息系统,有序推动职称放权松绑。持续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招收博士后1490人,在站总数达到5080人。截至年末,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9.09万人次。全年新增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5.46万人次,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21万人次。截至年末,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19.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1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44万人。

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开展政府补贴类培训56.83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培训占28.0%,就业技能培训占63.0%,创业培训占9.0%。支出培训补贴6.04亿元,其中专账资金3.10亿元。

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省技工院校达到102所,在校学生15.40万人。全年招收新生5.80万人,毕业学生5.20万人,就业去向落实率97.0%

推进各类平台载体建设,新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35个、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10个。全省有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集训中心217个。

(三)人事综合管理

稳步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规范有序运行,全省办理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岗位确认、岗位晋升、转岗竞聘等岗位聘用结果备案28.89万人次。扎实推进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全年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18万人。

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全省有714名先进个人、441个先进集体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经省委、省政府同意,设立开展省直部门表彰项目3项。

全年组织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和公务员录用等考试87项,有207.42万人报考441.66万科次。发放各类资格证书10.47万本,上线各类电子证书(合格证明)20.65万本。

五、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持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全年各类调解组织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案件6.56万件,涉及劳动者7.86万人,涉案金额11.33亿元,调解成功率67.2%;各级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争议案件10.82万件,涉及劳动者11.25万人,涉案金额37.07亿元,仲裁结案率96.6%

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常态化开展“根治欠薪”各类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06万户,累计查处各类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26万件,为11.95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12.30亿元。严厉打击恶意欠薪,向社会公布重大违法行为91件,其中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75件。全年新纳入失信联合对象名单管理25户,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128件。深入开展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评选出诚信A级企业1352户、B级企业1592户、C级企业163户。

六、川渝人社合作

深入推进川渝人社合作,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70项,召开川渝人社合作第十次联席会议,实施川渝人社“十大专项行动”,联合举办招聘会309场次,提供岗位34.8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12万人。

截至年末,累计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2.85万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互认11.91万人。全年流动人员档案互转1.19万份,提供档案查询和依据档案出具证明服务13.61万人次。

川渝两地共同设立社会保障卡通办服务网点8098个,累计提供社会保障卡通办服务59.05万次,其中实现电子社保卡互签48.93万张。两地200家公共图书馆开通社会保障卡川渝通借通还服务。

七、行风和基础建设

推动出台《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全年省本级制定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17件。印发全省人社系统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持续规范依法行政。联合省法院、司法厅建立人社领域行政争议化解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全年办理被复议案件1882件,办理行政一审应诉案件3212件。培育壮大公职律师队伍,公职律师人数扩充至155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律八进”,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暨人社法规政策系列宣传活动,发布《四川法治人社白皮书(2023)》,举办“法治人社·惠民惠企”普法宣传短视频大赛,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动态调整人社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压缩办事时间,提升服务便捷度和满意度。加强窗口经办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深入开展窗口单位明察暗访和政务服务“好差评”。推进四川人社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与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全年线上服务13.60亿人次。

大力提升社会保障卡发行与服务,年末全省持卡人数达到91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其中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2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6万人。全省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63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7万人。全省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75.5%,比上年末增长9个百分点。推进省、市、县、乡四级社会保障卡服务全覆盖,全省共设立1.53万个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比上年增加70个,其中现场制卡网点7205个。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故有部分统计数据与在此之前公布的数据略有出入。

2.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着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本公报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

4.本公报涉及就业人员数据和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局。





上一篇:

下一篇: